唐人故里闽台祖地
God has given us the day, we can use it as we like. We can waste it, or grow in its light and be of service to others. But what we do on the day is important, as we have exchanged a day of our life for it. When tomorrow come,today will be gone. I hope I will not regret for the price I paid for the day. Life is beautiful, together let us make each of our life, and other people's life more beautiful...
Friday, March 9, 2012
Wednesday, March 7, 2012
Holok Hakka (福佬客)
How Hakka in Taiwan become Holok people(Hockienized)
福佬客,俗稱「客底」,是指改用閩南語,被閩南化的客家人後裔,在臺灣人口的統計中,可能會依其本人的意願,列為閩南人。臺灣有許多著名的福佬客人物,如知名的臺灣文學作家賴和醫師、前臺灣總統李登輝等等。福佬客名詞為林衡道教授提出,用以命名當時臺灣彰化縣一群自稱有「客底」,卻使用閩南語的民眾。臺灣清治時期由中國大陸渡海來臺的移民,不少為梅州及潮州、惠州客家人,但由於閩南人優勢人口的關係,許多客家人已經徹底的閩南化,不再使用客家話,而改用閩南語,也完全融合於閩南族群,是為福佬客。
林衡道1962年在《臺灣文獻》發表〈員林附近的「福佬客」村落〉一文,首先提出「福佬客」這個名詞,他透過祖籍、習俗、語言等方面觀察,發現了彰化平原員林一帶的許多居民,應為客家後裔,定義為被福佬人同化的客家人稱之為「福佬客」。廣寧宮是員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廟宇,祀奉的就是客家人的鄉土神三山國王。許多姓氏家族的堂號都是客家的,與客家淵源極深。員林福佬客的語言已經完成語言轉換了,目前僅殘留少數客語詞彙,(如地名與親屬稱謂)跟留有許多客籍的尾音的員林腔台語。
河洛
河洛指的是黃河與洛水相交的一帶,以洛陽為中心,現屬河南。洛陽是東漢和兩晉的都城,東漢末黃巾作亂,西晉初有八王之亂,按西元 317 年是西晉國都,洛陽被胡人攻陷(史稱五胡亂華),東晉開始建都南京,偏安江南的一年。為避胡禍,當年有數百萬難民自京師洛陽一帶南遷。其中一大部份是向新都南京投奔,但南京地區腹地有限,只好另謀出路。由於洛陽地近黃河、洛水,附近居民大多通水性,既然南京無法立足,只好乘船出長江口,沿海岸南下發展,部份停留在舟山群島,部份到達浙江溫州,部份更南下至金門、廈門、泉州、彰州及廣東潮州。為不忘本,將所講語言,稱為河洛語,難民們也以河洛人自居。河洛語系族群,目前分佈在閩南的泉州、漳州、廣東的潮州、欽州、廉州、海南島、浙江的溫州和台灣.
閩南話
因福建省舊稱閩越之地,中部大河曰閩江,閩江以北概稱閩北,閩江以南概稱閩南,林語堂博士(中國第一位語言學博士)提出閩北話及閩南話之說,其實不盡然,蓋福建西南部之長汀、上杭一帶居民所言係「客家話」,「閩南話」主要分佈於福建省東南部及沿海各,島嶼,大概可分做三種音系。
甲、 漳州音系:漳州、長泰、華安、龍溪、漳浦、雲霄、海澄、南靖、平和、東山、詔安、漳平等地,龍岩因鄰近上杭,故帶有些客家腔調。
乙、 泉州音系:泉州、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漳泉音系在發音上略有差別,泉音系較為沈重,以安溪尤甚,漳音系則較為清揚,一般人咸認為「漳 州話」容易學,故有「泉女嫁漳人,入門腔調即變,反之漳女為泉婦,至老音調不改」之說,俗諺譏為「泉州人背祖也」,此乃通俗又明顯之例証。兩支音系雖有 「小異」,大體上稱得上「大同」,彼此可以溝通。
丙、 廈門音系:廈門、金門,廈門開闢港埠以來,人口漸增,各地口音會集,因此自成一格,稱之為「不漳不泉」、「亦漳亦泉」。漳泉移民來台以後往來頻繁,互相影 響,更加擴大「不漳不泉」、「亦漳亦泉」之綜合音調,加。上後受荷蘭人、日本人之影響產生一些外來語,發展至今亦即在台灣所言之「台員話」台灣話。
福佬
福佬為廣東人對福建人(福建佬)的俗稱,福佬是福建佬.在闽粤边界,闽客混住的地方,双方互相称呼对方为『讲hoklo』与『讲客的』。原潮州府(即现潮汕地区)有俗语:『大埔无ho,澄海无客』,说明ho与客並存。但从来没有过自称hoklo(河洛)。Hô-ló人,是針對日常使用闽南语者的族群之称呼,是閩南民系的一支。多數的閩南族群會以居住地區或使用語言自稱,而不是血緣上的分類,比如雷州話人口自稱「雷州人」或「講黎人」;潮州話人口自稱潮州人,閩台片泉州話人口自稱泉州人,閩台片漳州話人口自稱漳州人等。廣義的鶴佬話使用人口分布世界各地。講閩南語臺灣話的Holo人,是台灣四大族群之一。
有關Hô-ló的寫法有下列幾個:
河佬(老):依明末清初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中收錄郭造卿《防閩山寇議》的記載:"漳猺人與虔汀潮循接壤處....常稱城邑人為河老,謂自河南遷來畏之,繇陳元光將卒始也"。
福佬(老):據清代文獻,指出此一詞彙是客家族群對河洛語言族群的稱謂,即「福建佬」(福建人)之意。但是「福佬」於河洛語漢字讀音為「hok-lò」,客語漢字讀音是「Fuk-ló」(洪惟仁1987,132)。施勝霖則認為「佬」字為貶義詞,「怎會有人自稱自己為XX佬乎?如客家人自稱 客家佬乎?客佬人乎?」(施勝霖 1997,369)。
河洛:梁烱輝表示,『hō ló對應漢字「河洛」二字,不但可資說明發源地,在語音變化的學理說明上』也是有力的證據。學者林安吾認為,河洛人的第一次人口大遷移是發生在4世紀西晋末年、五胡乱華時期分批從中原的「河洛地區」經安徽、浙江、江西而南遷至浙江、福建和廣東,遂主要於福建形成了一群說著中原古音的族群(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對於「河洛」的説法,林再復認爲閩南人口結構始自於河洛(林再復著《閩南人》)。另外,陳修著《台灣話大詞典》、許成章著《台灣漢語辭典》等語言書籍中都以「河洛」二字對應「Hō-ló」。而梁烱輝(2002)從《廈門音新字典》的白話音變調現象,認爲不能排除lóh為「洛」字的音變。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河洛」這個語彙也受到當時由國民黨執政的官方使用。文史研究者畢長樸在比較華東各地方言後,則指出『河洛』一詞是由甌越而來
鶴佬:洪惟仁不認爲「Hō-ló」等同於「河洛」(hô-lo̍k),因為由語音學上判斷,「洛」字屬於入聲字(lo̍k),而「ló」則是上聲字。認爲由方言比較中認定,「hō-ló」音當為「ho̍h-ló」,是對應古代百越之貉、及蠻族之獠,但漢字不雅,洪惟仁照廣東人習用之「鶴佬」表示。
(source: wikipedia)
臺灣閩南人, 現在因本土化而自稱河洛人、鶴佬人或福佬人
福佬人主要是從明鄭王朝至清領時期,由中國福建省南部的閩南地帶移民而來,由於清領初期渡臺禁令發布,禁止民人攜眷來臺,故來臺的男子多半在臺灣娶妻成家,故今日的福佬人多半混有平埔族原住民血統。又根據原居地,有漳州人、泉州人之分。目前為臺灣人口數最多的族群,占人口總數的70%以上,其中包含被「福佬化」的客家人與平埔族。福佬人也時常自稱為「臺灣人」或「本省人」;但嚴格的定義來說,臺灣人是自我認同為臺灣人者,而本省人則包括客家人及臺灣原住民。
福佬人語言以福佬語(語言學上稱為臺灣話,在中國稱為閩南語閩臺片)為主,可依據漳、泉音融合程度的多寡,粗略分為南部腔(高雄、臺南、嘉義、屏東部分地區)、北部腔(臺北、基隆、桃園部分地區)、宜蘭腔(宜蘭)、海口腔(沿海地區,如鹿港、臺西)、內埔腔(內陸地區)等,各腔差異性不大,在聲調上相當一致,溝通無礙。全台灣大概有73%的人会使用臺灣話
客屬人福佬化
客籍文學作家賴和,在年輕時曾留下「我本客屬人,鄉言更自忘」的詩句,不但是賴和本人的遺憾,也是台灣福佬客最真實的情境,根據林衡道教授所做的定義,福佬客就是「被福佬化的客家人」,早年的客家人因為生活需要,甚至械鬥的記憶,被迫隱藏自己客籍的身分,而逐漸福佬化,不過隨著時代的演變,社會開放加上客家意識的崛起,也讓這群失落的客家人,有機會再度拾回屬於自己的文化。
福佬客,俗稱「客底」,是指改用閩南語,被閩南化的客家人後裔,在臺灣人口的統計中,可能會依其本人的意願,列為閩南人。臺灣有許多著名的福佬客人物,如知名的臺灣文學作家賴和醫師、前臺灣總統李登輝等等。福佬客名詞為林衡道教授提出,用以命名當時臺灣彰化縣一群自稱有「客底」,卻使用閩南語的民眾。臺灣清治時期由中國大陸渡海來臺的移民,不少為梅州及潮州、惠州客家人,但由於閩南人優勢人口的關係,許多客家人已經徹底的閩南化,不再使用客家話,而改用閩南語,也完全融合於閩南族群,是為福佬客。
林衡道1962年在《臺灣文獻》發表〈員林附近的「福佬客」村落〉一文,首先提出「福佬客」這個名詞,他透過祖籍、習俗、語言等方面觀察,發現了彰化平原員林一帶的許多居民,應為客家後裔,定義為被福佬人同化的客家人稱之為「福佬客」。廣寧宮是員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廟宇,祀奉的就是客家人的鄉土神三山國王。許多姓氏家族的堂號都是客家的,與客家淵源極深。員林福佬客的語言已經完成語言轉換了,目前僅殘留少數客語詞彙,(如地名與親屬稱謂)跟留有許多客籍的尾音的員林腔台語。
河洛
河洛指的是黃河與洛水相交的一帶,以洛陽為中心,現屬河南。洛陽是東漢和兩晉的都城,東漢末黃巾作亂,西晉初有八王之亂,按西元 317 年是西晉國都,洛陽被胡人攻陷(史稱五胡亂華),東晉開始建都南京,偏安江南的一年。為避胡禍,當年有數百萬難民自京師洛陽一帶南遷。其中一大部份是向新都南京投奔,但南京地區腹地有限,只好另謀出路。由於洛陽地近黃河、洛水,附近居民大多通水性,既然南京無法立足,只好乘船出長江口,沿海岸南下發展,部份停留在舟山群島,部份到達浙江溫州,部份更南下至金門、廈門、泉州、彰州及廣東潮州。為不忘本,將所講語言,稱為河洛語,難民們也以河洛人自居。河洛語系族群,目前分佈在閩南的泉州、漳州、廣東的潮州、欽州、廉州、海南島、浙江的溫州和台灣.
閩南話
因福建省舊稱閩越之地,中部大河曰閩江,閩江以北概稱閩北,閩江以南概稱閩南,林語堂博士(中國第一位語言學博士)提出閩北話及閩南話之說,其實不盡然,蓋福建西南部之長汀、上杭一帶居民所言係「客家話」,「閩南話」主要分佈於福建省東南部及沿海各,島嶼,大概可分做三種音系。
甲、 漳州音系:漳州、長泰、華安、龍溪、漳浦、雲霄、海澄、南靖、平和、東山、詔安、漳平等地,龍岩因鄰近上杭,故帶有些客家腔調。
乙、 泉州音系:泉州、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漳泉音系在發音上略有差別,泉音系較為沈重,以安溪尤甚,漳音系則較為清揚,一般人咸認為「漳 州話」容易學,故有「泉女嫁漳人,入門腔調即變,反之漳女為泉婦,至老音調不改」之說,俗諺譏為「泉州人背祖也」,此乃通俗又明顯之例証。兩支音系雖有 「小異」,大體上稱得上「大同」,彼此可以溝通。
丙、 廈門音系:廈門、金門,廈門開闢港埠以來,人口漸增,各地口音會集,因此自成一格,稱之為「不漳不泉」、「亦漳亦泉」。漳泉移民來台以後往來頻繁,互相影 響,更加擴大「不漳不泉」、「亦漳亦泉」之綜合音調,加。上後受荷蘭人、日本人之影響產生一些外來語,發展至今亦即在台灣所言之「台員話」台灣話。
福佬
福佬為廣東人對福建人(福建佬)的俗稱,福佬是福建佬.在闽粤边界,闽客混住的地方,双方互相称呼对方为『讲hoklo』与『讲客的』。原潮州府(即现潮汕地区)有俗语:『大埔无ho,澄海无客』,说明ho与客並存。但从来没有过自称hoklo(河洛)。Hô-ló人,是針對日常使用闽南语者的族群之称呼,是閩南民系的一支。多數的閩南族群會以居住地區或使用語言自稱,而不是血緣上的分類,比如雷州話人口自稱「雷州人」或「講黎人」;潮州話人口自稱潮州人,閩台片泉州話人口自稱泉州人,閩台片漳州話人口自稱漳州人等。廣義的鶴佬話使用人口分布世界各地。講閩南語臺灣話的Holo人,是台灣四大族群之一。
有關Hô-ló的寫法有下列幾個:
河佬(老):依明末清初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中收錄郭造卿《防閩山寇議》的記載:"漳猺人與虔汀潮循接壤處....常稱城邑人為河老,謂自河南遷來畏之,繇陳元光將卒始也"。
福佬(老):據清代文獻,指出此一詞彙是客家族群對河洛語言族群的稱謂,即「福建佬」(福建人)之意。但是「福佬」於河洛語漢字讀音為「hok-lò」,客語漢字讀音是「Fuk-ló」(洪惟仁1987,132)。施勝霖則認為「佬」字為貶義詞,「怎會有人自稱自己為XX佬乎?如客家人自稱 客家佬乎?客佬人乎?」(施勝霖 1997,369)。
河洛:梁烱輝表示,『hō ló對應漢字「河洛」二字,不但可資說明發源地,在語音變化的學理說明上』也是有力的證據。學者林安吾認為,河洛人的第一次人口大遷移是發生在4世紀西晋末年、五胡乱華時期分批從中原的「河洛地區」經安徽、浙江、江西而南遷至浙江、福建和廣東,遂主要於福建形成了一群說著中原古音的族群(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對於「河洛」的説法,林再復認爲閩南人口結構始自於河洛(林再復著《閩南人》)。另外,陳修著《台灣話大詞典》、許成章著《台灣漢語辭典》等語言書籍中都以「河洛」二字對應「Hō-ló」。而梁烱輝(2002)從《廈門音新字典》的白話音變調現象,認爲不能排除lóh為「洛」字的音變。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河洛」這個語彙也受到當時由國民黨執政的官方使用。文史研究者畢長樸在比較華東各地方言後,則指出『河洛』一詞是由甌越而來
鶴佬:洪惟仁不認爲「Hō-ló」等同於「河洛」(hô-lo̍k),因為由語音學上判斷,「洛」字屬於入聲字(lo̍k),而「ló」則是上聲字。認爲由方言比較中認定,「hō-ló」音當為「ho̍h-ló」,是對應古代百越之貉、及蠻族之獠,但漢字不雅,洪惟仁照廣東人習用之「鶴佬」表示。
(source: wikipedia)
臺灣閩南人, 現在因本土化而自稱河洛人、鶴佬人或福佬人
福佬人主要是從明鄭王朝至清領時期,由中國福建省南部的閩南地帶移民而來,由於清領初期渡臺禁令發布,禁止民人攜眷來臺,故來臺的男子多半在臺灣娶妻成家,故今日的福佬人多半混有平埔族原住民血統。又根據原居地,有漳州人、泉州人之分。目前為臺灣人口數最多的族群,占人口總數的70%以上,其中包含被「福佬化」的客家人與平埔族。福佬人也時常自稱為「臺灣人」或「本省人」;但嚴格的定義來說,臺灣人是自我認同為臺灣人者,而本省人則包括客家人及臺灣原住民。
福佬人語言以福佬語(語言學上稱為臺灣話,在中國稱為閩南語閩臺片)為主,可依據漳、泉音融合程度的多寡,粗略分為南部腔(高雄、臺南、嘉義、屏東部分地區)、北部腔(臺北、基隆、桃園部分地區)、宜蘭腔(宜蘭)、海口腔(沿海地區,如鹿港、臺西)、內埔腔(內陸地區)等,各腔差異性不大,在聲調上相當一致,溝通無礙。全台灣大概有73%的人会使用臺灣話
客屬人福佬化
客籍文學作家賴和,在年輕時曾留下「我本客屬人,鄉言更自忘」的詩句,不但是賴和本人的遺憾,也是台灣福佬客最真實的情境,根據林衡道教授所做的定義,福佬客就是「被福佬化的客家人」,早年的客家人因為生活需要,甚至械鬥的記憶,被迫隱藏自己客籍的身分,而逐漸福佬化,不過隨著時代的演變,社會開放加上客家意識的崛起,也讓這群失落的客家人,有機會再度拾回屬於自己的文化。